敦煌莫高窟元宇宙虚拟展:科技赋能千年文明,沉浸体验焕新文化传承
(记者/张扬)当数字光影穿透时空壁垒,敦煌莫高窟在元宇宙中展开全新图景。近日,记者来到“丝路记忆·数字敦煌——敦煌莫高窟元宇宙虚拟展”,体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沉浸式文化探索之旅。进入展馆,戴上头显,便可在数字人导游的引领下,亲身感受“窟内千年,窟外须臾”的时空幻境。
本次展览是国内知名数字文化科技企业欧佩爱(武汉)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欧佩爱”)为响应国家“文化数字化战略”和“大遗址保护计划”,深化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应用的一次重要实践。展览旨在通过创新科技手段让“敦煌”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瑰宝突破时空限制,以“数智”带来文物“活化”新模式,构建“可感知、可参与、可延续”的数字文化新生态,并为世界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提供中国智慧。
为了实现这一目标,欧佩爱整合前沿数字技术,在多个维度实现突破。首先是文物数字化呈现方面,欧佩爱通过毫米级精度的三维建模技术,展览将第217窟的飞天群像、中唐第158窟的涅槃巨佛、晚唐第17窟的藏经洞秘境进行数字化重生。借助8K超清渲染技术,参观者甚至能辨识壁画中青金石颜料的晶体反光,感受千年前的工艺细节。在交互体验方面,欧佩爱构建的“数字孪生洞窟”突破传统观展的物理边界,观众可同时置身于三个历史维度——盛唐时期壁画的创作现场、吐蕃时期的佛教仪轨场景,以及藏经洞文物流转的历史时刻。在此过程中,观众可通过AI手势交互系统,实现与文物的“跨时空对话”,如“单手莲花手势”展开壁画矿物颜料的分析,“掌心划圆”激活洞窟开凿的模拟动画等。另外,展览依托5G云渲染,还实现了“零实体、全云端”的观展模式,支持千人同时在线的自由探索,参观者无需预约即可随时加入任意时空节点的数字洞窟体验。
“文化与科技始终是双向赋能的”欧佩爱总经理罗锦群对记者说。“当我们用120Hz刷新频率复现飞天衣袂的飘逸感时,敦煌艺术的动态美学标准正在重新定义虚拟现实的帧率阈值;而16K纹理精度对壁画矿物结晶的极致呈现,实则是千年工匠精神对数字技术的反向校准。”她调出莫高窟北区的数字崖体剖面图进一步说明:“为捕捉洞窟开凿的千年地质记忆,我们研发的微米级探地雷达不仅实现了0.4mm精度的裂隙建模,更催生出新型文化遗产数字病理诊断系统——这恰是文化深度反哺科技创新的实证。”
当前,全球文化科技领域已形成“技术研发-内容生产-场景落地”的协同生态,据世界文化遗产数字化协会(ICDH)最新报告显示,2024年沉浸式文化遗产体验市场规模预计突破32亿美元,年增长率达28.6%,涵盖实景游戏、虚拟考古、数字文创、教育研学、文旅融合、数字典藏、元宇宙社交等七大应用场景。正如展览中复活的千年壁画,正在重新定义数字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的技术标准、美学标准和交互标准,这场由敦煌启程的数字文明之旅,正为人类文化遗产传承开辟出跨越时空、虚实融合的无界共生的新纪元。